• <sub id="z85ag"></sub>

      <small id="z85ag"><big id="z85ag"><address id="z85ag"></address></big></small>
      <wbr id="z85ag"></wbr>
      <strike id="z85ag"></strike>
      1. <sub id="z85ag"><listing id="z85ag"></listing></sub>
        <sub id="z85ag"><listing id="z85ag"></listing></sub>
      2. 音頻丨文化楚雄——非燕《火塘印記》

        日期:2022-04-28來源:轉載點擊:63 字號: 手機:

        掃描微閱讀

        注意極速瀏覽器不支持 Media Player插件,請使用兼容模式或者用IE瀏覽器!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4/M00/0D/CB/rNwBK2JqTAiEGxvMAAAAALMl6GA104.jpg

        《火塘印記》

        作者:非燕  演播:曉輝

         

        紅彤彤的火焰在方正的火塘里歡躍舞蹈,一群穿著羊皮褂子或是系著繡花圍腰的彝族男女圍著火塘團團而坐。一只粗莽竹做的水煙筒和一盒切得細細的黃煙絲在大家手里輪轉。吸煙的人把一小撮煙絲搓成團放在煙筒嘴上,從火塘里拿起一截著火的細柴點燃煙絲,就著煙筒“咕嚕咕嚕”吸上幾口,然后愜意地吐出一團煙霧,一天的疲憊辛勞仿佛也就隨著煙霧慢慢消散。其他沒有吸煙的人則隨意地談天說地,不時響起一陣開心爽朗的笑聲。婦女們做著手里的繡花或是納鞋底的針線活,高興起來也會隨口來上一段彝家流傳的“左腳調”,引得大家一起輕聲唱和。這樣安詳和諧的晚間聚會,通常會一直延續到深夜。

        這一幕,其實是我的爺爺奶奶和叔叔嬸嬸她們那一輩傳統彝人在日常生活中留下的印記。每一次回到蟠貓老家,看見廚房角落里那個已經不再經常使用的火塘,腦海里就不由自主浮起這樣的影像。

        火塘,是過去的彝族人家必不可少的設施,也是一個彝族家庭的標志和象征。莽莽蒼蒼千里彝山,夜晚的寒涼和寂寞,唯有靠著這容納著熊熊火焰的火塘來抵御。冷了,在火塘邊烤火取暖;餓了,利用火塘燒水煮飯;孤獨了,大家聚在火塘邊喝酒聊天或是聽老人講古(指講以前的彝族傳奇故事和家族歷史),也可以彈彈弦子唱唱左腳調自娛自樂。彝家人的日子,就這樣在火塘的陪伴下,一年又一年平靜地往復。

        火塘的構造并不復雜,從前大多數彝族人家都是在正屋里合適的地方挖一個方坑,四面用打磨過的條石整齊地支砌起來,再在上方擺一個黑黝黝的“鐵三腳”,就可以用來燒火了。但要等到火塘里累積起厚厚的一坑火灰,這個火塘才能算是真正成型。“樹大分枝,人大分家”,每當彝族兄弟成年分家后,父母通常都會選個良辰吉日,從自己居處的火塘里分出火種,為另建住房的兒子點燃新火塘的火焰,并送給兒子一個新的“鐵三腳”。據說火種代表著吉祥和祝福,“鐵三腳”則寓意著兄弟齊心。

        傳統的彝家火塘一般是不斷火的。只要有人在家,火焰就會在火塘里歡快地吞噬著一根根木柴,散發出自己獨有的溫暖。沒有人在家的時候,也會在火灰里埋下一些燒得通紅的火炭留做火種。需要重新燒火了,就把火炭扒出來,架上一些干松毛和碎柴枝,再用細竹筒做的吹火筒使勁一吹,火焰又旺旺地燒了起來。

        圍著火塘擺上一圈草墩子或是簡易小板凳,火塘邊就變成了客廳。彝族人的好客豪爽是出了名的,無論生客熟客,來到家里都是貴客,都會受到熱情的歡迎和接待。古詩有云:“寒夜客來茶當酒”,在彝家卻恰恰相反,是“寒夜客來酒當茶”。先倒一碗彝家自釀的“小灶酒”敬給客人,然后作陪的人也每人來上一碗,不等一碗酒下肚,心頭就會升起一陣暖意,屋外沾染的滿身寒氣也就隨著火塘的烘烤和酒精的亢奮全部灰飛煙滅。就著火塘支上炒鍋再整兩個下酒菜,慢慢地,酒意漸濃,陌生和隔閡也在不知不覺間完全融化,一時賓主盡歡。

        相比灶臺和爐子,火塘的使用其實特別方便省事。燒的柴不用砍短砍小,可以一根根長長地燒,就連挖回來的樹疙瘩,也可以直接架在“鐵三腳”上燒。從山里背回來的柴一般有孩子手腕粗細,和鋤頭把一樣長,只要曬干了就可以直接拿來燒火,燒一截往火塘里湊一截,被燒成木炭的還會留存起來一部分,用于冬天生火盆取暖。每次和村里的小伙伴們一起玩游戲跑得累了餓了,回到家里大人們忙于勞作還沒來得及做飯,就可以從火塘的火灰里扒出奶奶一早埋下,已經被烤熟的紅薯或是土豆,拍去灰剝開皮,熱乎乎的又糯又香,讓人吃得既開心又滿足,吃完了還想舔手指,至今仍然回味無窮!

        隨著時代的發展,彝家山寨里一棟棟新式樓房拔地而起,到處通電通水泥路通自來水,電飯鍋、電磁爐、太陽能熱水器,一件件更加方便快捷的家用電器走進千家萬戶,沙發和電視機也成為了彝家人客廳里的標配,火塘的功能越來越弱化,也就漸漸被擠出了生活的中心,離我們越來越遠。

        彝家人的歲月,曾經在火塘邊緩緩流逝?;鸸廨x映著朝霞一般絢麗的容顏,也照耀歲月滄桑日益憔悴的面龐。然而隨著傳統火塘的慢慢消失,這樣的場景漸漸成為不可復制的影像,只是在回憶里偶爾閃現。時至今日,還有誰會和我一樣,懷念并眷戀著那古老樸實的彝家火塘,以及它曾經散發出的無邊溫暖!

         

        原載于《楚雄日報》2020年12月5日馬櫻花版

         

        作者簡介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5/M00/0C/66/rNwBJ2JqTAmETWAvAAAAAMQyVFA005.jpg

        非燕,女,彝族,出生于1978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縣人,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楚雄州作家協會會員。半生摯愛文字,癡戀詩文,偶有所得必欣欣然不寐以記之。詩歌作品曾入選《中國彝族當代詩歌大系》《當代彝族女性詩歌選》,擔任牟定文學內刊《山茶花》雜志詩歌欄目特邀編輯?,F供職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生態環境局牟定分局。

        來源:云聽楚雄

        名稱:電話:
        共0條評論

        已關閉
        农村公么的粗大满足了我下药
      3. <sub id="z85ag"></sub>

          <small id="z85ag"><big id="z85ag"><address id="z85ag"></address></big></small>
          <wbr id="z85ag"></wbr>
          <strike id="z85ag"></strike>
          1. <sub id="z85ag"><listing id="z85ag"></listing></sub>
            <sub id="z85ag"><listing id="z85ag"></listing></sub>